製圖:張芳曼
  日前,北京朝陽醫院13個科室的專家,入駐河北燕郊的河北燕達國際醫院。這標志著首家異地民營醫療機構加入北京朝陽醫院醫療聯盟。當地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北京三級甲等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
  過去,大醫院因為集中了優質醫療資源,病患雲集,造成看病難;而小醫院、社區醫院則長年“吃不飽”,門可羅雀,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如何改變這種旱澇不均的局面?組建醫聯體就是一種探索:讓大醫院的醫生去基層醫院坐診,從而帶動大醫院的慢性病人去基層醫院康復。
  朝陽醫院是北京市最早開展醫聯體服務的三級醫院之一,與周邊1家三級醫院、2家二級醫院、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抱成團,實現醫療資源共享和統籌利用。目前,該醫聯體運行已一年半,僅去年就下轉了760多位患者,而上轉的患者只有89人。這說明醫聯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患者從大醫院向基層的分流。
  病人為何願意去小醫院
  每逢周二下午,在朝陽醫院做完手術後,骨科副主任周君琳都趕到八里莊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轉院患者查房。在社區中心辦公室衣帽間,有一個寫著周主任的衣帽鉤,用來掛她的白大褂。
  在301病房,75歲的王毓華前幾天從朝陽醫院轉來。在做右股頭置換手術前,主刀醫生和骨科主任建議她到社區康復治療。老人女兒說,開始還有點擔心,後來發現在社區康復訓練,有大醫院醫生照顧,踏實多了。如果病情有反覆,還能轉回去。術後第三天,老人填寫了《醫療保險轉診單》,簽署同意自行轉院書後轉入社區醫院。
  “沒事,恢復得很好,做好功能鍛煉,兩周後就能走了。”周君琳仔細觀察老人的傷口,詢問病情後說,“我每周都去查房、指導治療。大醫院的專長是治療,社區的長處是康復,兩者結合優勢互補,更有利於身體康復。”
  長期以來,以三甲醫院為代表的大醫院總是人滿為患,社區醫院卻門可羅雀。很多慢性重症患者、老年病人,因對社區醫院的技術水平、醫療質量不信任,長期滯留大醫院。
  “我們希望找到一條路,把聯盟中基層醫療機構1300張床位盤活,贏取患者對基層醫療的信任。”北京朝陽醫院執行院長陳勇說。
  這條路就是,三甲醫院“包片”社區,專家坐診社區醫院。周君琳等7名副主任醫師就多了一個身份——社區衛生中心“責任主任”,接受朝陽醫院和所任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雙重考核。
  呼吸科副主任醫師逯勇擅長治療支氣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負責的是六里屯社區衛生中心。自去年11月起,他每周至少有一天在社區出診,定期在業務上指導其他社區醫生。“除此之外,我還得起到溝通橋梁的作用,既要及時將社區里的重症患者送往朝陽醫院治療,也要鼓勵病情穩定的患者回到社區康復。”
  陳勇說,目前大多數醫療聯盟內,患者都是從基層往上轉,下轉的康復患者很少。
  小醫院如何承接分流病人
  患者不願去基層醫院,主要擔心的是其業務能力。朝陽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陳牧雷主任醫師在十八里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當“責任主任”。剛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出門診時,他一天就看了3個不穩定心絞痛的患者。社區醫生說:“怎麼可能一天看3個?我們一年也看不了幾個。”
  陳牧雷說:“社區醫生主要靠心電圖判斷,患者的心電圖表現不典型。但是從癥狀上看,2名患者心絞痛癥狀很明顯。另一位老先生從掛號室到診室走了不足50米,就不舒服了。”他對患者進行留院觀察,輸液後患者癥狀緩解,囑咐用急救車將患者轉運至醫院進行急診冠狀動脈造影。結果證實了陳牧雷的判斷。緊急為患者植入了兩個支架後,患者轉危為安。
  如今,朝陽醫院派出的7位“責任主任”已開展2014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的培訓計劃,規範各種慢病的診療行為,提高社區醫師的專業診療水平。
  一些慢病患者回社區,首先遭遇醫保難題。朝陽醫院屬於A類醫院,在醫保定點醫院選擇方面不受限制,但是二級醫院和社區醫院要受醫保選擇的限制,如果想“下轉”繼續治療時,需要另行修改社保卡信息。許多患者就因這層麻煩而直接選擇到三級醫院就診。
  對此,朝陽醫院社區醫療辦公室主任胡雲嶺表示,只要是從朝陽醫院向醫聯體內其他醫院轉診的患者,醫生在開轉診單的時候會在上面註明“連續治療”。這樣,即使社保沒有選定轉診的醫院,患者在相應的住院周期產生的費用也納入報銷範圍。
  另外,北京朝陽醫院零差率銷售的藥品達到1148餘種,而社區醫院只有519種。儘管年內基層醫療機構藥物品種將達到700種,但品種總數仍然只有三甲醫院的一半。也就是說,患者雖轉到社區就診,但某些藥品仍需去大醫院取。
  對此,朝陽醫院正與醫保等部門談判,期待能給醫療聯盟的雙向轉診創造暢通的條件。而北京市朝陽區日前取消了二次住院的650元起付線標準,並且增加社區醫保藥品目錄,讓慢性病常用藥品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能買到。
  大醫院為啥願意把病人轉出
  在朝陽醫院醫療聯盟成立之前,八里莊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病床使用率為70%左右,目前已經達到100%。記者看到,中心2樓護士站以北的病房以及3樓的病房都用來承接北京朝陽醫院康復期病人,整個社區加床20多張,還供不應求。
  選派專家社區坐診以來,朝陽醫院今年的門診量增幅較往年有了明顯減緩,平均住院日由以往的9.1天縮短至8.4天,實現了大醫院患者向社區分流,人均減少醫療費用1/3,實現醫患雙贏。
  陳勇說,醫葯沒分開之前,醫院看病越多掙錢越多。醫葯分開後,醫院沒有動力開藥了。實行醫保總額預付,醫院收治病人越多,醫療收入並非同步增多。因此,大醫院有動力推進分級診療,願意成立醫聯體,願意把慢病控制、康復病人轉給社區醫院。
  而小醫院過去長期“吃不飽”,缺乏病人,通過醫聯體承接來自大醫院的康復病人,能增加其收入,自然願意加入醫聯體。雙贏就此達成。
  “只有建設共同的利益,醫院之間才能結成一個聯合體,唯一的紐帶就是利益,而不是行政命令。”陳勇說。
  此外,由科室以專業對接的方式合作,能使醫聯體合作更為深入。比如,在逯勇的努力下,朝陽醫院呼吸科與六里屯社區共同進行著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的子課題研究,並著手建立社區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的電子健康檔案。
  【鏈接一】
  北京成立“骨科醫聯體”
  本報北京5月26日電 (記者李曉宏)為改變“大醫院看不上病,小醫院看不好病”現狀,北京市首家專科“醫聯體”——北京積水潭醫院骨科醫聯體已成立。為骨科患者打造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綠色通道”。
  作為國內骨科技術龍頭,北京積水潭醫院整合全市骨科資源,攜手區縣16家醫院骨科,構建以學科為載體的醫聯體,緩解城市核心區大醫院看病難困境,提高下級醫院技術水平。骨科醫聯體內,跨院預約優先,北京積水潭醫院初定為成員醫院預留每日出診骨科專家號源各一個,保證成員醫院首診遇到疑難病癥時可直接進行預約掛號。
  成員醫院之間還建立危重病人轉診綠色通道和檢驗互認制度。在病人就近搶救,首診醫院對症治療的同時,成員醫院可以請積水潭醫院專家來院會診、手術,避免轉院輸送病人過程中的危險因素,避免延誤搶救時間,實現“技術在跑,而不是病人在跑”。
  【鏈接二】
  成都35家醫療機構“合體”
  本報成都5月26日電 (記者王明峰)由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牽頭組建的“成都西部醫療聯合體”日前成立。這個由成都35家各級醫療機構組成的聯合體將以抱團發展的方式,全力推進分級診療,逐步實現70%的常見疾病在基層醫院治療,30%的急症和重症在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診治,從而讓醫療資源得到合理分配,居民生病後不用一味去大醫院擠。
  醫聯體成員單位,特別是擁有權威專家的單位,將定期抽調專家到基層醫院坐診,如遇到大病重病,將享受醫聯體內優化診療、住院及檢查綠色通道,直接轉到對口三甲醫院就診。
  除了成立醫聯體,大醫院托管小醫院在合理分配醫療資源、提升基層醫療能力方面也起到良好的作用。2011年1月,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托管蒲江縣人民醫院。2014年1月,雙方簽署第二輪托管協議,確定用5年時間將蒲江縣醫院建設成為“具有三級醫院水平的區域醫療中心”。
  成都市三醫院全面接管蒲江醫院的經營管理權後,改組了蒲江醫院管理層,委派院長助理擔任蒲江醫院院長,帶領管理團隊。同時派出4名醫學博士分別擔任重症醫學科、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等業務科室主任,全面負責科室管理和醫療技術服務。市三醫院先後派遣100餘名醫療骨幹到蒲江醫院坐診、查房、手術、講座。  (原標題:醫院抱團 合用資源(民生調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r76srsz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